众所周知,做广告的目的是将内容“广而告之”;
但总有些品牌反其道而行之,做些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广告。
比如最近国外街头,出现的这张海报:
远远望去,只见一张巨大色卡挂在墙上,似乎有信息嵌在里面,但你并没捕捉到。
于是你走近了看,颜色是更分明了,但依然啥也不是,密密麻麻全是品牌方的抽象。
你骂骂咧咧转身离去,以为又是谁在借打广告玩艺术。
殊不知你“看不懂”,只是因为你“没看到”——这是一条打给少数人看的广告,
在色盲和色弱人士眼里,海报上面清晰印着一句话:
" If you can see this, it's because we see you."
如果你能看见这个,那是因为我们看见了你。
这是奥美为北美道明银行制作的一则创意投放,旨在宣传品牌的无障碍辅助功能适配器(TDAA)。
而这一海报的设计原理就是色盲测试卡。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是什么感觉?
在我看来,「如果你能看见这个,那是因为我们看见了你」是个动人的创意。
一是因为主题“看见”是“爱”的延伸义。
菲利帕·佩里曾经说过“爱的本质是被看见”;电影《阿凡达》的台词“I see you”被引为经典;
今年国内热播剧《我的阿勒泰》里,也有一段对白阐述了“在哈萨克语里,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随着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看见=爱”的含义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因而道明银行这则广告,既是一份显性的指南,也是一份隐晦的表白,随文字传递出来的除了信息本身,还有品牌情感与温度。
二是因为“少数人可见”的形式,让对话无比聚焦。
这种聚焦包括三方面:
即场景的聚焦、人群的聚焦、需求的聚焦。
1. 场景聚焦的优势:
大多数人的看不见与少数人的清晰可见,犹如在公开场合中辟出了一个私密空间,一方面让品牌方与核心受众在站位上真实共边,无形中拉近了沟通距离;
另一方面,这个空间内也让弱视群体真实体验到了无障碍辅助功能适配器带来的便捷,无需他人特别照顾就能不动声色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
这样的亲身感受比听说更深刻,也更能提升用户认知。
2. 人群聚焦的优势:
当下很多品牌总想着用一次活动打动很多人,但这一目标既理想化又抽象。
真正有效的打动路径,往往是在穿透了少数核心用户心智后,再向更大群体辐射。
虽然道明银行这个项目瞄准的是弱视群体,但在互联网上却引发了更多“看不见广告语”网友的关注与赞美。
这些非目标受众对品牌公益动作的探讨,不仅进一步放大了品牌光环,也让大众对于“道明银行-美国最便捷的银行”的品牌记忆进一步加深。
3. 需求聚焦的优势:
同时,广告文案中“看见”意思还不止一层,其细分语义包括:
尽管弱视群体在社会人群构成中占少数,但“我们依然能够看见你的存在”;
我们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真实地看见你的需要”;
用这一群体熟悉的色盲卡工具展开对话,意义等同于“我们能够看见你所看见的世界”“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一传达方式,既为群体需要提供了现实帮助,又满足着他们对被尊重、被包容且不被异化的精神渴望。
这种对需求的无限聚焦与深挖,让品牌沟通显得尤为真诚。
▼
这一营销案例带来的启示在于,品牌传播策略需要注重「聚焦性」。
官官观察到当前很多品牌在做投放时,会陷入这样的“高性价比”误区:要用最少的预算,传递最多的品牌信息;做传播就要做“大众传播”。
但“大众”其实只能记住有限度、与自己相关性高的信息,越是笼统、全面的叙述,越容易被“大众”忘记。
🔍jELLYCAT从产品到营销,只在强调一个“安抚性”;🔍Tagi.能火,因为它从设计到传播,都贯穿着品牌主张的“自由随性”。
一个品牌当然可以有很多面,但每一面都必须聚焦具体人群、提供高度契合的核心价值,这很考验品牌的细分能力。
尤其是在经济环境下行、营销预算收缩的当下,与其做不被记住的大传播,不如做好“让少数人看到的广告”。
“Go Small to Grow Big.”
今日互动
你还见过哪些击中人心的小众广告?